服务热线:010-68538398您好!欢迎来到合璧兴

合璧兴,陶瓷艺术馆
景德镇陶瓷,龙泉青瓷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陶瓷文化 > 陶瓷知识
搜索:

陶瓷收藏:瓷器鉴赏小知识

发表时间:2014-10-30 10:38:10 来源:华夏收藏网讯
摘要:陶瓷收藏不妨从底足着手。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,抓住“五脏六腑”综合分析,较易找到感觉,避开假货,发现真品。

陶瓷鉴定,不外看器型、辩胎釉、论纹饰,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。但对初学者来说,单器型就够复杂的了,往往越听越糊涂,翻书越多,脑子越空白,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。那么突破口是什么呢?合璧兴陶瓷艺术馆介绍下自己的看法,瓷器鉴赏我们不妨从底足着手。
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,抓住“五脏六腑”综合分析,较易找到感觉,避开假货,发现真品。
例如,底足中的“乳突”、“旋痕”(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)、“跳刀痕”、“棕眼”、“火石红”(窑红)、“垫烧痕”、“糊米底”、“敲底”、“沾窑砂”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。
“乳突”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。元代“乳突”明显,明早期“乳突”也较大,洪武中期渐小,永乐、宣德有细小“乳突”,虽然成化弘治、正德“乳突”较少见,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,一直到崇祯才消失,这就是说“乳突”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。
“旋痕”包括“跳刀痕”,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,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;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,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。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。“棕眼”(针鼻孔),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“棕眼”,疏密不均,但无论大小都能从“棕眼”中清晰地看到胎体。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“棕眼”较浅,从“棕眼”里一般看不到胎体。
“火石红”(窑红),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,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,甚至羊肝色。明时已较淡,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。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。
“糊米底”,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,由于胎中含铁量高,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,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的片片痕迹。
“敲底”,见于道光时钧红,由于其釉肥厚,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。为使其分开,只好人工敲开,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。但尽管如此,由于年代较长,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,且手感平滑。
“沾窑砂”,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,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,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,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

(责任编辑:)

我要评论
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
注: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

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

Copyright (C) hebixingchina.com. 北京合璧兴工艺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电子邮件: hebixing1020@163.com 电话:86-10-68538398 18810367069 地址: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5号院8号楼底商二层

京ICP备12027202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57号

回到顶部